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» 三农服务 » 科技三农
2025年水稻提单产科学施肥指导意见
字号:[]  [我要打印][关闭] 视力保护色:

长江上游单季稻区

包括四川省东部,重庆市全部,陕西省南部,贵州省北部部分县,湖北省西部。

(一)栽培管理

1.选用适合当地生态环境条件的优质高产、抗逆性好、抗病虫能力强的高产品种。

2.根据气候条件、海拔高度、不同茬口选择适宜播种期。秧苗在4叶期移栽。

3.人工插秧行穴距为40厘米×20厘米,每亩1.1万—1.3万穴,每穴2株基本苗;机插秧行穴距为30厘米×(17—20)厘米,每亩1.1万—1.3万穴,每穴2株基本苗,插深1—1.5厘米。插秧后及时补苗,确保基本苗数。

4.浅水栽插,湿润立苗,寸水返青,薄水分蘖,分蘖后期全田总苗数达到每亩17万—19万苗时够苗晒田,控制无效分蘖,促进根系下扎。孕穗抽穗扬花期保持3—5厘米水层,防止高温热害和干旱导致花粉死亡,影响灌浆结实。后期干湿交替促灌浆。

(二)施肥原则

1.增施有机肥,提倡有机无机相结合。

2.根据土壤肥力情况,氮肥后移,减少无效分蘖。

3.基肥深施,追肥“以水带氮”。

4.在油稻轮作田,适当减少水稻磷肥用量。

5.选择中低浓度磷肥,如钙镁磷肥和普钙等;钾肥选择氯化钾。

6.土壤pH5.5以下的田块,适当施用含硅的碱性肥料或基施生石灰。

7.适当补充锌肥和硼肥及硅肥。

8.有条件的地区推荐采用机插秧侧深施底肥和蘖肥,实现施肥插秧一体化。

(三)施肥建议

1.产量水平450公斤/亩以下,氮肥(N)用量6—8公斤/亩;产量水平450—550公斤/亩,氮肥(N)用量8—10公斤/亩;产量水平550—650公斤/亩,氮肥(N)用量10—12公斤/亩;产量水平650公斤/亩以上,氮肥(N)用量12—14公斤/亩。磷肥(P2O5)4—6公斤/亩,钾肥(K2O)5—8公斤/亩(秸秆还田的中上等肥力田块钾肥用量4—7公斤/亩)。

2.氮肥基肥占50%—60%,蘖肥占20%—30%,穗肥占20%—30%;有机肥与磷肥全部基施;钾肥基肥占50%—60%,穗肥占40%—50%。

3.机插秧侧深施肥的氮肥投入量可比常规施肥减少10%—30%,减肥数量根据当地土壤肥力、施肥水平等实际情况确定。其中,一次性施肥要选用含有一定比例缓控释养分的专用肥料。“一基一追”要做好基肥与追肥运筹。

4.缺锌和缺硼地区,适量施用锌肥和硼肥;土壤酸性较强田块每亩基施含硅碱性肥料或生石灰30—50公斤。

西南高原山地单季稻区

包括云南省全部,四川省西南部,贵州省大部,湖南省西部,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。

(一)栽培管理

1.选用株型和群体通透性好、抗倒性和抗病性较强的高产优质品种。

2.实行分段育秧,早熟的品种迟播,迟熟的品种早播。秧苗在4—5叶期移栽(苗龄40—45天)。

3.栽插行距20厘米,株距12厘米,每亩2.8万穴,每穴3—4株苗,每亩不低于8万基本苗。

4.返青期保持2—3厘米浅水层,分蘖期浅水湿润灌溉;当茎蘖数达预期有效穗数80%左右,开始撤水晒田,使群体高峰苗控制在穗数的1.1—1.3倍左右;幼穗分化开始至成熟期,实行湿润灌溉,干干湿湿;灌浆至成熟期,干湿交替,养根保叶至完全成熟。

(二)施肥原则

1.增施有机肥,实施秸秆还田,有机无机相结合。

2.调整基追肥比例,减少前期氮肥用量。

3.缺磷土壤,适当增施磷肥,优先选择钙镁磷肥。

4.供钾能力低的稻田,注意水稻生长后期补钾。

5.土壤pH≤5.5的田块,适当施用含硅钙的碱性土壤改良剂或基施生石灰。

6.肥料施用与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相结合。

7.推荐施用水稻配方肥和缓控释肥。

(三)施肥建议

1.推荐17-13-15(N-P2O5-K2O)或相近配方。

2.产量水平400公斤/亩以下,施用配方肥20—26公斤/亩,分蘖肥和穗粒肥分别追施尿素4—6公斤/亩、3—4公斤/亩。

3.产量水平400—500公斤/亩,施用配方肥26—33公斤/亩,分蘖肥和穗粒肥分别追施尿素6—7公斤/亩、4—5公斤/亩。

4.产量水平500—600公斤/亩,施用配方肥33—39公斤/亩,分蘖肥和穗粒肥分别追施尿素7—8公斤/亩、5—6公斤/亩,穗粒肥追施氯化钾1—2公斤/亩。

5.产量水平600公斤/亩以上,施用配方肥39—46公斤/亩,分蘖肥和穗粒肥分别追施尿素8—10公斤/亩、6—7公斤/亩,穗粒肥追施氯化钾2—4公斤/亩。

6.在缺锌地区,每亩施用1—2公斤硫酸锌;在土壤pH较低的田块每亩基施含硅碱性肥料或生石灰30—50公斤。


上一篇:
下一篇:

相关信息